黄仁勋刚夸DeepSeek,立马发新模型抢客户,各打算盘?
“老黄”又整活了!
英伟达GTC大会,简直就是科技圈的春晚,新品发布让人眼花缭乱。
但最让人觉得有点意思的,是黄仁勋先是猛夸中国AI公司DeepSeek,说人家模型是“卓越的创新”,结果没过多久,自己就掏出一个新模型,号称性能直接秒杀DeepSeek。
这操作,是不是有点“口嫌体正直”的味道?
表面上看,这是科技巨头之间的商业竞争,你追我赶,谁也不想落后。
但往深里想想,这背后反映的,其实是AI时代算力竞争的白热化,以及中美科技公司在AI领域微妙的关系。
先说说这个DeepSeek。
今年年初,DeepSeek的R1模型横空出世,以极低的成本,做出了媲美甚至超越OpenAI的效果。
这下,美国AI圈有点慌了,觉得是不是以后都不需要那么多英伟达的芯片了?
毕竟,如果大家都能用更少的算力,实现更好的效果,那谁还拼命囤GPU呢?
当时,英伟达的股价都跟着跌了不少。
但黄仁勋立刻出来“辟谣”,说DeepSeek这种“推理型AI”更需要算力,而且是更多的算力。
这话听起来有点绕,但仔细琢磨一下,其实也挺有道理的。
以前的AI,就像是死记硬背的学生,把知识背下来就行了。
现在的AI,更像是要学会思考,要能举一反三。
而思考,肯定比死记硬背更费脑子,也更费算力。
所以,DeepSeek的出现,不是减少了对算力的需求,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它就像一个“鲶鱼”,搅动了整个AI市场,让大家意识到,光有算力还不够,还要有更高效的算法,才能真正发挥算力的价值。
那么,英伟达为什么要一边夸DeepSeek,一边又推出新模型“秒杀”它呢?
这其实是一种很聪明的策略。
一方面,夸DeepSeek,可以缓解市场对英伟达芯片需求的担忧,告诉大家,AI发展得越好,对算力的需求就越大,英伟达的市场就不会萎缩。
另一方面,推出新模型“秒杀”DeepSeek,则是在秀肌肉,证明自己才是AI算力领域的绝对霸主。
这就像两个武林高手过招,一个先夸对方武功高强,然后再一招制敌。
既显示了自己的实力,又显得自己很有风度。
当然,我们也得看到,英伟达的“秒杀”,并不意味着DeepSeek就一无是处。
事实上,DeepSeek的R1模型,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应用,也得到了业界的认可。
它代表的是一种新的AI发展方向,一种更高效、更经济的AI模式。
与普遍认知不同,DeepSeek的出现,并不是要取代英伟达,而是要倒逼英伟达不断创新,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。
这对于整个AI行业来说,都是一件好事。
当我们习惯性地将中美科技公司之间的关系,看作是简单的竞争关系时,是否忽略了他们之间合作的可能性?
事实上,很多美国科技公司,都与中国的AI公司有着密切的合作。
他们互相学习,互相借鉴,共同推动AI技术的发展。
这种合作,对于双方来说,都是有益的。
中国公司可以学习美国公司在技术创新和市场运作方面的经验,美国公司也可以借助中国公司在数据和应用场景方面的优势。
当然,中美科技公司之间的关系,也存在着一些挑战和不确定性。
例如,技术封锁、贸易摩擦等问题,都可能会影响到双方的合作。
但从长远来看,合作才是大势所趋。
毕竟,科技是无国界的,只有开放合作,才能实现共赢。
回过头来看黄仁勋的“口嫌体正直”,这背后既有商业竞争的残酷,也有科技合作的希望。
它就像一面镜子,映照出AI时代的复杂性和机遇。
而我们,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,理性看待这种复杂的关系,抓住机遇,迎接挑战。
最终,不管是英伟达还是DeepSeek,他们的目标都是一样的,那就是推动AI技术的发展,让AI更好地服务于人类。
而这,才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。

